喜歡一個人你會捨得陪他
有人說食物是情感記憶的鑰匙
因此能夠跟喜歡的人經常一起吃飯,所累積的情感記憶也就會越多。在特別的節日裡、平凡的日常裡共享一頓佳餚,就像為彼此的關係註記上美好記憶,即便日子過去,一起共食的快樂也會變得更珍貴。
或許也因為如此,捨得花時間、金錢與珍視的人好好享受美食,才能不枉平時對生活的努力經營。
或許是食神坐命的緣故,我從小就愛吃。但因為我生在一個父母都是公務員的小康之家,一家八口人可謂食指浩繁,母親必須量入為出,所以在飲食方面一直都有分配的觀念,不能隨心所欲地吃。
當然,拜中央政府特別照顧軍公教家庭之賜,配給米的制度讓我們不會吃不飽,可是在菜色方面的選擇就需要精打細算,不能經常大魚大肉。餐桌上見到海鮮的機會不多,雖然魚很常見,但多是比較便宜的吳郭魚,逢年過節才會吃鯧魚、鱸魚或是買個鰱魚頭來煮湯。肉倒是每天都吃得到,只是分量會算得剛好,每頓飯吃完一定盤底朝天,都吃得光光的。
雖然家境不寬裕,但母親很重視吃,她說她不要讓她的孩子去羨慕別人有自己沒吃過的東西,所以總是看到什麼新鮮的吃食,就盡量買回來滿足我們,但是在分量上就必須有所控制,才能負擔。
我們兄妹五人從小就習慣分食,尤其是非正餐的食物,例如月餅、蛋糕這一類點心,或是雪梨、蘋果這些當時很昂貴的水果,一定要先均勻地分為五等分,否則總是會起一番爭執。
令人汗顏的是我們家幾個孩子只是凡人性格,裡面沒有特別愛護弟妹的大哥,也沒有禮讓兄長的孔融。在可口可樂剛引進台灣的時候,我們可是連一瓶可樂都要平均倒入五個杯子,而且錙銖必較,務必要分得等高才罷休。
對於家中的資源分配,同胞兄妹為何如此計較?好像多分得一點就占到了便宜。其實孩子們在意的不只是吃的本身,而是多分得了一點食物,會感覺好像從父母那兒得到的愛也多了一些。我們不喜歡父母偏心,卻很矛盾地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多一點偏愛。
食物跟情感之間一直有著祕密聯繫的關係。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會願意請他客,陪他一起吃東西,或是為他下廚,當然更會把自己愛吃的東西與對方分享,甚至讓給他吃。我們在計較誰分得多分得少的同時,卻沒想到母親從來都不加入分一份,有什麼好吃的,她總是自己不吃,先讓給大家。因為她有愛,所以捨得。
母親因為怕我們說她偏心,所以特別強調要分配公平,卻沒想到這樣讓我們忽略了應該要跟她看齊,學習寬大與慷慨的價值,學習要懂得透過捨得來表達愛。
我小時候體弱多病,常常因為生病,母親就會特別煮點營養的好物給我吃,我雖然討厭生病,卻很喜歡得到比較多關注的感覺。
在小一的時候,我曾經因為腎臟發炎,不但整整一個學期沒去學校上學,也因為疾病要控制鹽分攝取的關係,不能跟家人同桌共食。為此,母親每餐都特別為我料理不同的菜。我自己坐一張小桌子,桌上的食物由我獨享。那時她還買了一種叫做蘋果醬油的淡口調味料來烹煮,因為名字很好聽,且那時蘋果是昂貴的水果,因此兄妹們都很羨慕我可以獨享。雖然食物很清淡,我卻吃得很開心,好像忘記了生病這回事,只感覺自己得到了比較多的寵愛。
.jpg)
吃得捨得,是延續美好的記憶
每日正餐的變化比較少,所以我們喜歡在遇到節慶和生日的時候帶自己心愛的人去吃點特別的,也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關愛之情。平板的生活需要有這樣的儀式感來強調彼此對這段關係的重視。
因為是特別的日子,所以當事人要比平常捨得,不但要捨得時間,也要捨得金錢。要跳脫既定的慣習,不拘泥於平日的用度標準,特別的經驗才會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美麗的刻痕。
許多人總是以工作和事業為重,並不把特別的日子視為優先事務來安排,即使有安排也經常變卦。通常在爽約之後想下次再彌補,都已經太遲。因為生命不停地流逝,每一個值得紀念的點跟下一個點不同,往者已矣,有時錯過了就是畢生的遺憾。
在重要的時刻省錢也是頗煞風景的事。有些經驗固然昂貴,但可能一生僅此一次,只要不會傾家蕩產,有時也可稍微放縱難得的奢華。試想,若是好不容易排除萬難在特別的時間來到了特別的地點,結果只為了錢的因素而掃他人的興,造成不快,真是何苦來哉?
年輕的時候我不懂這個道理,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三十年前我跟妻子壯遊,來到了花都巴黎,妻子看到她心儀已久的超大海鮮盤(Fruits De Mer),非常興奮,一直想要去吃。但是一個人消費大約要兩、三千台幣,以當年的物價水準,我覺得太貴了,自己也沒有很愛吃海鮮,所以硬是不肯配合。妻子氣得當街跟我分道揚鑣,說各人吃各人的好了。其實當時我們也不是吃不起,但當下我只想到太奢侈的問題,就沒有同理妻子的心情,也讓她的旅程留下這個遺憾。
隨著年齡增長,妻子後來當然吃到了她的海鮮盤,但是當年錯過的滿足感卻彌補不回來了。因為同樣的經驗在年輕又不太有錢的時候獲得,要比年長又比較富裕的時候獲得更顯珍貴,就像小時候吃過的美味要比年紀大了吃到的山珍海味更令我們懷念一樣。這不只因為年輕時食量較佳,也跟我們在比較匱乏時,美好的經驗會帶來更大的歡愉有關。
在妻子離世前不到兩個月,我們又來到了巴黎,為了招待同行的學生,妻子說要請他們吃海鮮盤,也許是為了彌補自己在年輕時曾經被我阻止的慾望,她想看看學生開心的表情吧?當美麗豪華的三層海鮮盤端到面前,她因為身體不適,面對著生冷的食物一點也吃不下時,我忽然明白人生短暫,行樂須及時的道理。
一直到她走的那刻,胃口都沒有恢復過。有人說她就是因為吃了太多美食才損害了健康。我卻不這麼認為,生死有命,一個人的壽命長短應是天注定的。妻子還好捨得吃也捨得請客,懂得讓自己開心也樂於分享,才沒有白活這輩子。
有人說食物是情感記憶的鑰匙,因此能夠跟喜歡的人經常一起吃飯,所累積的情感記憶也就會越多。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沒有永久,有一天必須分離。如果不想在分離之後太過痛苦,那盡量快樂地一起吃飯就是最好的預防針。因為當緣分結束時,美好的記憶不會消失,還會繼續與我們同在。
我的母親在並不寬裕的環境下,盡量讓我們在吃上面不必羨慕別人,而成長階段令我懷念的時光也總是圍繞著全家人一起吃東西的場景;我的妻子走後,雖然開始的時候會食不知味,但是療傷期過後,曾經一起分享食物的記憶就成了最好的陪伴。惋惜難免,卻沒有遺憾。這都是因為她們都捨得用食物來表達愛,也捨得透過吃來禮讚生命啊。
每當我遇見不肯花錢或花時間在吃上的人,總會感覺到他內心是孤單的。一個充滿溫暖與愛的家庭中,吃絕對是重心的一部分,也一定會幫家人慶生。如果有人強調自己從不過生日,聽在我耳中,就好像在表示自己不需要愛,沒有人關心也可以過得很好一般,這會不會也是不敢接受別人對他好的一種防衛呢?
或許這樣的人是成長於艱困的環境,求生存都來不及了,哪有能力負擔過生日這種奢侈?但是當處境轉好,或者晚輩願意反饋的時候,實在不必繼續將自己隔絕在恩寵與愛的門外。畢竟可以交融情感的人生才值得活,不是嗎?
參考資料:圖/網路‧文/《人生需要酒肉朋友:一起吃飯,不見不散!》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你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