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看的 > 有時,我們只需要被理解

有時,我們只需要被理解

「人,最終在追求什麼?」國中時期的我,面對每天解不完的學校課題,腦中總浮現這個與考試無關的問題。若說學習是為了自我成長的話,成長的極限不應該只是在上大學,那,終點究竟在哪裡呢?為了解決這疑問而投入高齡研究,企圖為這個困擾許久的問題找到一個解答。
 
經過教育學術研究和長照企業的培訓,4年前開始協助日本和台灣在宅醫療交流活動,認識不少陪伴數千名高齡者走到臨終的醫師,我對他們總是提出一個好奇:「人走到最後,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呢?」
 
人,因為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而受到安慰
2019年夏天有個關於「安寧照護與社區營造」的討論會,開頭播放了一部影片:一位國中男生躺在床上,無論家人如何勸說,都不願意去學校。

媽媽四處去尋求幫助,想釐清孩子不願意去學校的原因。後來得知孩子在棒球社中發生不愉快,應該十之八九是主因,於是鼓起勇氣與孩子溝通。
 
媽媽在孩子的房門外敲門,輕聲說道:「我去學校了,知道你發生的事了,要不要出來一起談談?」
 
孩子在房內不屑的說:「才怪,你才不懂。」
 
媽媽趕緊回應:「我懂!」
 
孩子卻發出更大的怒吼:「不!你什麼都不懂!」
 
在門外的媽媽沒想到自己的擔憂反而讓孩子更加憤怒,浮出不知所措又難過的神情。
 
影片暫停,醫師對聽眾說:「我們先來想想,你覺得媽媽『懂』什麼?孩子覺得媽媽『不懂』什麼?」
 
接下來,第二種場景出現了。孩子同樣對媽媽大喊:「不!你什麼都不懂!」
母親沈默了一下,然後淡淡的說:「晚飯已經準備好放在桌上,如果餓了的話就出來吃吧」。
 
孩子在被窩裡陷入沈思,過了許久,掀開棉被,默默起身走到廚房,看到媽媽已經坐在餐桌另一邊,也沒說什麼,就這樣與媽媽面對面,沉默地吃了擺在桌上的飯菜。
 
為什麼孩子願意走出房間?與會者給的答案是:因為孩子覺得媽媽懂了。那是懂了什麼?不去學校的原因嗎?大家無法具體說出一個答案。醫師說,「孩子覺得媽媽懂得『自己處在痛苦中』。」那該如何讓身在痛苦中的人能得知周圍的人理解自己呢?小澤醫師提醒,「看第二段媽媽的台詞。『……』,那是什麼?沒錯,沈默就是答案。」
 
支持不是高高舉起重物,而是在旁邊的陪伴
第二個案例,是癌症末期想去參加孫子畢業典禮卻無法前往的奶奶,同樣處在痛苦之中。然而這痛苦不只是身體的痛苦,看起來快樂、身體健康的人們,誰都有難以言喻的苦處,而且痛苦是不能比較的。
 
痛苦的來源究竟是什麼呢?
「痛苦,來自『希望』與『現實』的落差。」舉例來說,為什麼早起會痛苦?因為還想繼續睡,但現實上必須起床;為什麼讀書會痛苦?因為自己犧牲睡眠準備考試想要拿到好成績,但現實上班級排名還是沒有進步;為什麼照顧摯親會痛苦?因為希望靠著自己全力照護讓他好起來,但現實上卻只能看著他一天比一天衰弱。
 
讓人感受到痛苦的理由,多不是單靠本人就能發現的,就像小朋友說「早上起床」很痛苦,但要去遊樂園的當天,小朋友甚至在鬧鐘響起之前就起床了。深入探究才會發現,痛苦不是來自「早起」,而是「上課、被責罵」。面對更複雜的痛苦,例如對方說「想死」時,並不是真的想「死」,而是想「結束痛苦」。因此援助者必須深入觀察、傾聽當事者言語,才能挖掘到其根源。
 

身體上的疾病可以用醫藥來治療,但精神上的痛楚卻難以平和,只能靠其他事物的支持以緩和傷痛。「支持」這個詞,不是舉起重物去「支撐」,而是在旁邊的「陪伴」。每個人性格不同,需要的協助不一樣,不過支持著人們的事物可分成三大種類:
 
1.將來的夢(時間):
人不只是為當下而存在,如果將來有目標、夢想的話,都能成為現在的動力。例如為了考上理想學校每天苦讀、期待在另一個世界見到逝去的愛人而坦然面對眼前的死亡等。
 
2.與他人的連結(關係):
人如果只為自己存在,很容易弱化,但如果身邊有人能打從心底認同自己,就會成為前進的力量。例如日本動漫上那些為夥伴拚命的熱血場景,或者為了回應孫子想跟自己出門的期待,而努力復健的爺爺奶奶等。
 
3.擁有「選擇的自由」(自律):
能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應該是基本人權之一。照顧現場就有不少寧願跌倒也不願別人攙扶如廁的長輩,他們不一定是害怕造成別人的困擾,而是因為自己「選擇的自由」被剝奪而感到痛苦。失智者想要出門,卻因為照護者害怕出問題而被迫一直待在房間;又或者無法按自己理想選填志願科系的高中生,都是失去選擇自由的案例。無法為自己人生做主,喪失對自我的掌握,也是痛苦的來源之一。
 
做個將主詞換成對方的傾聽者
學習如何照顧的課程中常提到,緩和他人的痛苦,「理解、感同身受」的能力非常重要。然而,真有人能百分之百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嗎?在安寧照護中最常聽到的話語是:「我現在是快死的人,你們身體健康,不可能理解我的!」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又想要對受苦的人伸出援手,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這時,不妨將對話的主詞切換過來,不是「我」理解你的感受,而是「你」的感受,我願意盡全力去理解。如何利用傾聽技巧緩和精神痛苦,需要進階的溝通訓練,然而每個人都能做到重要的第一步,讓對方知道「我在擔心你」。一個關心的眼神、一句簡單的「你還好嗎?」就是對處在痛苦中的人的撫慰。
一個眼神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願這世界因你我而善良。
 
參考資料:圖/網路‧文/獨立評論@天下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你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
依賴是建立信任的開始
愛情中容易暈船的5特質
12星座在感情中最大致命傷
錯誤思維,把愛情越推越遠
5星座嘴硬說沒事其實超在意
戀愛最佳狀態看5個徵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