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之不能說的事
每個「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背後,可能都有個害怕衝突、獨自隱忍的孩子
為何你凡事都下意識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處於討好位置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口頭上,也常迅速回覆他人:「好,沒問題」、「好,我會做」、「好,我來」。不論是溫和或霸氣地說好,內心的根本都可能源於對自我生命價值的不看好,把自己放在「為人服務」的位置上,務求自己要為別人效勞,盡力為別人解決麻煩和問題。
你的討好,來自焦慮和恐懼
這群討好者習慣看自己為「壞的」、「不好的」,對於自己無所事事,或是沒有功績,會感覺不安和內疚。把滿足別人當作己任,以為這樣就能從別人口中聽到讚賞和喜歡,也可以接收到自己是有價值和用處的回饋,藉此來撫慰內心空乏的價值感。
這群討好者習慣看自己為「壞的」、「不好的」,對於自己無所事事,或是沒有功績,會感覺不安和內疚。把滿足別人當作己任,以為這樣就能從別人口中聽到讚賞和喜歡,也可以接收到自己是有價值和用處的回饋,藉此來撫慰內心空乏的價值感。
但這只是討好反應衍生出的其中一種。不斷引發討好和順應的主要原因,其實在於「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對於不照著別人的需求去做、不讓別人滿意,感到惶恐。他們腦中會時常想像,關於別人的失望、難過、生氣和冷漠。以至於「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長期下來,非常害怕別人的情緒,特別是他們認為別人的情緒,都是因自己的行為所致。如果他們能達到別人要求的,那麼別人的情緒就會平順安穩;如果他們沒有達到,對方就會開始歇斯底里,充滿許多難以預測的變化,讓人不安及焦慮。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可能從小就必須面對一個時常以情緒作為要脅及發洩的親人,如果他們不照做許多的要求,就會被無情和無理地對待及脅迫,直到他們屈服為止。
他們不想同樣地以情緒威脅或情緒發洩作為控制關係的方式,卻也不知道該如何與那些情緒總難以穩定的親人好好對話和溝通。他們希望關係是平穩和諧的,但事與願違,討好者總是無法讓至親不再用這樣的負面方式控制他們的行為,唯有照做照辦,盡可能地滿足,讓至親滿意,這是他們想到的唯一辦法。
.jpg)
成長,需要有面對關係不和諧的勇氣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幼年的經驗,讓他們深信不疑,關係的不和諧會帶來破壞和失去,這來自他們從小被威脅要在關係中被排除或遺棄。致使他們腦中的記憶都烙印上恐懼和無助,這形成了大腦的神經迴路對於「不和諧」產生極大的敏感反應。
這是一種內在的壓力反應,讓他們對於人際的不和諧關係(即便只是觀念或行為和別人不一致而已),自動化地掉入恐懼和無助的退化反應,彷彿回到過去那個被威脅和被斥責的幼小孩童,只能僵住發愣,對指令麻木地尊從。
特別是幼年長期處在驚嚇環境中的個體,他們時常接受情緒不穩定的大人所發出的威脅和恐嚇,因此,這些個體的自我發展會受損、受到抑制,讓他不敢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敢發出真實的聲音。
這其實是非常巨大的恐懼和壓力,對一個孩子的身心來說,都是極度難承受的,但為了要在環境活下去,孩子們只能順應和服從,合理化所有的要求和指令,把自我弱化,甚至形成內在不運作的狀態。扭曲地認定只要對方不滿意、不高興,都歸因於自己哪裡沒做好,才會讓對方情緒如此激動和強烈。
因為幼年時受到大人的情緒風暴侵害,小小心靈的自尊因此受傷,無法健全地完成自我認同、自我認識,反而將身邊的大人對他的壓制及控制內化了,甚至把自己也非人化的視為滿足別人的服務工具,因此只要聽到別人有需求,就會立刻跳出來應允。
這種順應方式,確實讓人誤以為自己在關係裡能很安全、安心,只要表面上看起來都一帆風順、沒有衝突和不和諧,那麼他在關係裡就不會經歷任何不安,不用在活在恐懼裡,害怕另一人會怒目對他,或做出什麼攻擊的舉動。
如果以討好作為維繫關係的個體,沒有嘗試著面對及承認在關係裡,衝突及不和諧都是必然存在的一部分,那麼討好行為就永遠無法改善。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在衝突或不和諧中,繼續地在關係中對話,找出彼此差異性的平衡點或共識,那麼以討好作為防衛的生存方式,才可能漸漸地鬆動,內在的膽量也才可能慢慢壯大起來。否則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感,還是會持續地讓自我消退,讓我們活在禁忌裡,無法在關係中真實地呈現自己。
參考資料:圖/網路‧文/獨立評論@天下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你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