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瞎的 > 還在用手機當保母?

還在用手機當保母?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多國紛紛停課,如何填滿孩子空白成為家長煩心議題。許多研究指出,遊戲有助兒童身心全面發展,能促進語言發展、認知能力、情緒調節、人際互動等;因此,《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即保障兒童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遊戲和娛樂活動的權利,確保孩子們能擁有健全的身心發展。

近5成孩子常感無聊 3C遊戲為主要娛樂
據台灣兒童休閒與自由遊戲現況調查報告發現,僅4成5不到半數的孩子經常自己發明遊戲,還有超過6成需要大人教怎麼玩;近5成常感無聊,不知道玩什麼。
 
台灣兒童在遊戲中面臨困境:
(1)每日遊戲時間不足,超過3成兒童平日每天遊戲不足1小時
(2)戶外遊戲空間不足,近4成孩子活動場地為賣場購物中心等室內場所
(3)自製遊戲創意不足,故4成9歲以上孩子常玩3C遊戲,僅1成自製玩具
(4)互動遊戲玩伴不足,使近4成孩子經常自己玩。
 
 
過半家長心憂孩子空閒成空白 近6成要遊戲有教育意義
此外,調查還發現,59.8%家長認為玩遊戲應要有「教育」效果、52.5%認為應幫孩子安排活動免得孩子無事可做,意味家長對遊戲的態度相當「功能」取向。
 
遊戲和玩樂,是孩子成長的養分,也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而家長態度是關鍵,建議可以從4面相,陪同孩子成長:
 
1、家長可以每天安排一小時的時間,讓孩子決定如何運用這段時間,在自由遊戲中發揮好奇心來探索和啟發創意和想像力;此外,家長每周能安排一天「家庭無規劃日」,少了預定行程,一起從隨興發想中找到樂趣。
 
2、孩子的遊戲需要有充足的空間,呼籲政府和大眾一起為孩子營造友善的公共空間,讓公園、餐廳、展覽等都成為孩子能休憩的場所。
 
3、被動接收過多影音資訊或3C遊戲可能侷限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意。同時,孩子的遊戲不見得需要大量添購玩具,體能活動能增強孩子的體適能,也能運用生活中的現有素材來激發孩子的創意力與想像力。
 
4、孩子如果能有手足、同學或長輩的陪伴,能玩得更盡興,也增進彼此情感;家長也能為孩子安排玩伴或參加適齡的活動、課程,讓年紀相仿的孩子們一起玩耍,累積的人際互動能力將是孩子一生的資產。
 
參考資料:圖/網路‧文/健康醫療網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你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
3點全中讓你變成萬年單身者
內心不安卻裝沒事
平台假象:拆解超級平台的神話
吃比不吃還有效?小心白做工!
越回收垃圾反而變更多?
手癢好想博一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