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知的 >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所以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天中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
起源一: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他認為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人們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起源二:古越民族圖騰祭
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百越族。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在水鄉,是龍的子孫。他們的生為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起源三: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嚎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神話,被民間頌揚。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參考資料:圖/網路‧文/大潤發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你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
遠離肝癌高風險
康普茶非人人適合飲用!
洗手還分五步驟、六步驟?
3大營養素有助「視力保健」
將近九成民眾維生素D不足
人工淚液切勿過度使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