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知的 > 食源於土,但你對它認識多少?

食源於土,但你對它認識多少?

大家都知道,植物生存所需的 3 大要件是陽光、空氣和水。但植物要能順暢地生長,土壤作為介質,角色舉足輕重。植物吸收陽光,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土壤微生物的食物,微生物再提供礦物質給植物。而礦物質能否順利輸送,與土壤內的水分有關。
 
少了健康的土壤,這些過程就無法順利運行。作物的生長狀態,與土壤的狀態密切相關。而要認識土壤,得先了解「團粒構造」。團粒構造越完善發達的土壤,由動植物殘骸等構成的有機質通常也越豐富。有機質分解而成的腐植質、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分泌物等,可以將土壤顆粒膠結成一團一團的粒狀組織,不僅幫助土壤流通空氣,還能排水、保濕、保肥、保溫。
 
健康的土壤,能有效調節水分和養分
氣候變遷常導致久旱不雨,當團粒構造發達的土壤遇到缺水的狀況,就有更大的機率能夠度過難關。農民往往過度依賴灌溉,卻忽略土壤本身也具有保水的功能。團粒構造能夠保存上一季作物的多餘水分。大多數農民往往認為把土壤打得越細,作物的發芽情形會越好,但團粒構造也因此被破壞掉了,真的很可惜。
此外,團粒構造能夠防止養分流失。團粒構造可以將前一季作物沒有利用完的氮保存在土壤中,除了避免排放溫室氣體氧化亞氮,也能供應下一季作物吸收。
首要任務是降低土壤的密度,於是出動怪手翻土,再種植綠肥作物,為土壤建構出團粒構造以及健康的生態,後來品質好,產量也高。
 
 
土壤也要做健檢,土壤的特性這樣看
土壤的健康如此重要,那土壤的健康狀態該如何檢視呢?陳興宗認為,「沒有所謂好或不好的土壤,而是要問:什麼樣的土壤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要認識土壤,可以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 3 個面向來認識。物理性質包含:土壤是否鬆軟,可讓植物往下扎根?土壤溫度起伏會不會太大?化學性質可以看土壤的酸鹼值、養分的平衡等。生物性質可以看土壤的有機質、生物多樣性等。
 
有機質越豐富的土壤,越能提供能量給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小型動物。這些生物的能量來源是有機質,當生物多樣性被提高,一旦害蟲或是病菌入侵時,就會被天敵消滅。
 
珍貴的土壤,需要全民一起守護
如今,全世界包含台灣,都面臨土壤退化的問題。土壤酸化和土壤侵蝕,是兩個很大的問題。施肥過量是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之一;土壤侵蝕包含自然和人為導致的土壤流失,土壤結構一旦被破壞,遇到強降雨就容易因沖刷而流失。一公分的表土形成需要 800 年,有機質要增加也不容易。可耕地土壤一旦被不當使用,想再回復生產力,我估計至少要 5 年,甚至幾十年。
 
土壤的守護勢在必行,農民是最直接的照顧者,那消費者可以怎麼做?關注產地的飲食理念,就可以敦促生產者關心土壤的健康。今年通過的《食農教育法》目標之一為地產地銷永續農業,未來透過食農教育等方式推廣,再搭配「永續食材指南」等標章讓消費者識別,人人都可以透過永續食材的採購,為土壤的健康出一分力!
 
參考資料:圖/網路‧文/里仁為美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你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
遠離肝癌高風險
康普茶非人人適合飲用!
洗手還分五步驟、六步驟?
3大營養素有助「視力保健」
將近九成民眾維生素D不足
人工淚液切勿過度使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