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渴望的真愛 總是找不到嗎?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只要是無法控制的事, 像是「你要永遠愛我喔!」無論自以為多麼簡單的條件,其實就像摘天上的星星一樣困難。有人說愛要兩個人個性相符、價值觀類似、互相深愛對方。也有人更在乎對方的長相,財富,身世。你相信愛應該有條件嗎?有條件的愛,能夠實現嗎?你對於愛的條件,又是什麼?
有條件的接受,等於拒絕
東東問我,為什麼他一直找不到真愛。「我其實只有三個條件:個性相符、價值觀類似、互相深愛對方。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不像很多人,我不在乎對方的長相,財富,身世,為什麼還是找不到真愛?我哪裡卡住了?」我請東東靜下來,花2分鐘想想這3個「基本條件」:個性相符、價值觀類似、互相深愛對方,算是「困難」還是「簡單」?
「如果想要迎合我的價值觀,可能就會覺得難;對於原本價值觀相似的人,就會覺得簡單。我覺得這不是可以單方面決定的事。」
「所以你要求的條件,根本是你無法控制的事。」我說。
「是的。」
「如果有個人,想要控制無法控制的事,這是個怎樣的人?」我希望用這個問題幫助東東看到自己。
「看他想控制的程度、還有控制什麼東西而定。」
我嘆了一口氣:「東東,你是不是一個很難回答yes or no的人?」
「也要看問題。」東東說,「我認為有些問題有yes or no,有些問題的答案有灰色地帶。」
東東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面對困難的問題時寧可不在yes or no之間做選擇,但這對於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屏障。
「有人說過你無法乾脆做選擇嗎?」
「沒有。」
「你覺得你很容易做選擇嗎?」我反過來問,確定東東確實想清楚了。
「有人說我做決定很乾脆,但我覺得還是要看事情。」
「你知道在邏輯裡面,說『yes……but (對,但是……)』等於是『不』嗎?」
「不知道呢!」東東顯得有點訝異,「那是什麼?」
「沒有。」
「你覺得你很容易做選擇嗎?」我反過來問,確定東東確實想清楚了。
「有人說我做決定很乾脆,但我覺得還是要看事情。」
「你知道在邏輯裡面,說『yes……but (對,但是……)』等於是『不』嗎?」
「不知道呢!」東東顯得有點訝異,「那是什麼?」
於是我說明,「看情形」、「看狀況」、「不一定」,這些我們經常使用的詞,都是等於在回答「不是」,因為邏輯就像路邊的自動販賣機,只能接受「yes」或是「no」,不討價還價,自動販賣機裡面一罐30元的冰涼飲料,不能因為我們自己覺得不冰的應該比較便宜,就可以自己決定只要投25元。
選擇「yes」或是「no」在思考上,是一個重要的能力,我們時常會找出一個特殊的反例用來反駁大原則,但這些例外即使真實存在,意義並不大,因為「凡事皆有例外」,沒什麼了不起。當現實狀況確實有1%的例外時,究竟代表「yes」還是「no」,仍然是可以選擇、必須選擇的。
.png)
所謂「有條件的接受(conditional acceptance)其實等於是拒絕,比如我的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時常用的例子,茱麗葉如果跟羅密歐說,「你買10克拉的鑽戒給我,我就會全心愛你。」你覺得茱麗葉真的愛羅密歐嗎?
貪心的人,不會找到真愛
「回到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例子,茱麗葉愛羅密歐嗎?請在『愛』與『不愛』裡面選一個。」完整說明了以後,我請東東再試一次。
「白雪公主可能真的愛白馬王子,不過也很想要鑽戒。」東東說。
「你看到你的句子是我們剛剛說的『有條件的接受』了嗎?」我笑了。長期累積的壞習慣,真的不是一時一刻能夠改變的。
「單從單一表現,看不出來愛不愛羅密歐啊!」
「你看到你的句子是我們剛剛說的『有條件的接受』了嗎?」我笑了。長期累積的壞習慣,真的不是一時一刻能夠改變的。
「單從單一表現,看不出來愛不愛羅密歐啊!」
於是我請東東換個角度想,如果有一個朋友告訴你,「我女朋友說如果我買10克拉的鑽戒給他,他就會全心愛我。」你會鼓勵他趕快買鑽戒,還是鼓勵他們分手?
「我會鼓勵他:如果你認為他是你的真愛,你現在要多省點錢。」
「你有發現到,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嗎?」我嘆了一口大氣。
「因為您沒有提出我會想做的選擇呢!」
「我可以叫你 Mr. But,『但是先生』嗎?」
「哈哈哈哈,你要的話可以啊!」至少東東有看到可笑的地方,還有點救。
「你有沒有發現,從我們這一節哲學諮商的開始到現在,你對於要用單純的答案來回答問題,有所抗拒嗎?」
「嗯,也是要看問題的,像是您一開始問的問題,我就說『是的』、『沒有』,但是當提到比較抽象的問題,我就會說要看情形……」
我打斷東東:「你有看到又是一個『但是』嗎?」
「有。」
「你之前有注意過自己這個習慣嗎?」
「有。」
「你覺得原因是什麼?」
「因為我覺得世界上不是只有yes or no。」
「讓我提出一個你可能沒有想過的可能性。在哲學諮商上,你知道我們怎麼稱呼
「你有發現到,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嗎?」我嘆了一口大氣。
「因為您沒有提出我會想做的選擇呢!」
「我可以叫你 Mr. But,『但是先生』嗎?」
「哈哈哈哈,你要的話可以啊!」至少東東有看到可笑的地方,還有點救。
「你有沒有發現,從我們這一節哲學諮商的開始到現在,你對於要用單純的答案來回答問題,有所抗拒嗎?」
「嗯,也是要看問題的,像是您一開始問的問題,我就說『是的』、『沒有』,但是當提到比較抽象的問題,我就會說要看情形……」
我打斷東東:「你有看到又是一個『但是』嗎?」
「有。」
「你之前有注意過自己這個習慣嗎?」
「有。」
「你覺得原因是什麼?」
「因為我覺得世界上不是只有yes or no。」
「讓我提出一個你可能沒有想過的可能性。在哲學諮商上,你知道我們怎麼稱呼
一個無法在『yes』與『no』之間做選擇,覺得除了回答yes or no之外,一定增加解釋才行的人嗎?」
「願聞其詳。」
「我們稱這種人為『貪心』的人。你有想過自己是一個貪心的人嗎?」
「我們稱這種人為『貪心』的人。你有想過自己是一個貪心的人嗎?」
一個貪心的人,不會因為遇到一個人,立刻就接受對方是「對的人」而滿足。因為「但是先生」一定會很快就找到對方「不過」、「可是」的種種問題,即使對的人也會變成不對的人。
有條件的接受,等於拒絕。所以對於貪心的人來說,「對的人」是不存在世上的。
學會選擇後的下一步是什麼?
「那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不要成為貪心之人,然後找到對的人呢?」東東接受了自己之後,顯得有點擔心,「聽你這樣說下來,我好像永遠找不到真愛了。」
「那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不要成為貪心之人,然後找到對的人呢?」東東接受了自己之後,顯得有點擔心,「聽你這樣說下來,我好像永遠找不到真愛了。」
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貪心」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你一開始開出來的三個條件,就是白雪公主要的10克拉鑽戒,而且不是一顆、是一次同時三顆。以三顆稀世珍寶的鑽戒為前提來找愛,是不會有愛的。
「所以我不應該對未來的伴侶有任何條件?」
「只要條件在,就算你相信兩人之間是真愛,對方也不會相信。」
「放下鑽戒後,我應該如何找尋對的人?」
「只要條件在,就算你相信兩人之間是真愛,對方也不會相信。」
「放下鑽戒後,我應該如何找尋對的人?」
我想到在基督教的婚禮上,牧師總是會對著新娘、新郎說:「你願意成為XXX的妻子(丈夫),對他信實、保護他、愛他、接納他嗎?」這時新娘、新郎就必須回答:「我願意。」能夠在婚禮上,能夠毫不猶豫地回答「yes」是必要的能力。
「你可以想像你在這個關鍵時刻,繼續來『基本上願意,但是……』嗎?」我問東東。
「哈哈哈,這倒是。」東東終於看到了不能做選擇的荒謬性。這是很棒的進步。
「所以阿北的意思是說,只要一直對人生說yes,就會找到人生伴侶?」東東說,「我現在還是有點迷惘,學會說yes or no之後的下一步是什麼呢?還是根本沒有下一步?」
「當你下次遇到一個好像很棒的人,學習用yes or no來問自己『我愛他嗎?』這個問題,沒有『看情形』這一個選項。需要看情形,就是不愛。」
「那學會這個之後,還有下一步嗎?我應該還要注意什麼呢?」
「你對對方的愛是否真實,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個性相符、價值觀類似都不應該是條件,更激進地說,對方甚至不需要愛你。」
「記得我說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除了愛,其他的條件都是鑽戒,覺得鑽戒比愛重要的白雪公主,她的世界上是不可能有白馬王子的。」
許多尋找愛情的人,總是預先設定愛情的條件, 無論是東東要求的個性相符、價值觀類似、互相深愛對方,還是19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時代女性擇偶的「三高」:身高要高、薪水要高、學歷要高,這些條件表面上很基本,好像不多,但是別忘了,只要是有條件的愛,即使一個都嫌多。
參考資料:圖/網路‧文/獨立評論@天下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你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